雍容華貴 - 中華虎鳳蝶
在祖國長江南岸的早春3月,就能看到一種體型中等、色彩艷麗、翅面斑紋黃底黑條而有似虎斑的鳳蝶在翩翩起物,這就是久負盛名的國產(chǎn)珍蝶 - 中華虎鳳蝶。由于它出現(xiàn)在驚蟄前后,所以也有人叫它為驚蟄蝶。
中華虎鳳蝶雄蝶體長15-17mm,平均16.2mm,翅展58-64mm,平均60.8mm;雌蝶體長17-20mm,平均18.6mm,翅展59-65mm,平均62.2mm。翅黃色,間有黑色橫條紋(黑帶),酷似虎斑,亦稱橫紋蝶。除翅外,整體黑色,密被黑色鱗片和細長的鱗毛。在各腹節(jié)的后緣側面,有一道細長的白色紋。
中華虎鳳蝶的前翅基部及后翅內緣密生淡黃色鱗毛。前翅正面的基部,外緣及斜行于其間的3條橫帶呈黑色,另有2條短的黑帶相間其間,終止于中室的后緣。前翅外緣呈曲線狀,有一列外緣黃色斑,近翅尖的第一個黃色斑與后方7個黃色斑排列整齊,無錯位。后翅外緣呈波浪形,黑色,中間有4個小的青藍色斑點,具金屬光澤,在臀角處也有1個同樣顏色的臀眼斑。在青藍色斑外側還有4個黃色半月斑。亞外緣有5個發(fā)達的紅色斑連成帶狀,自內緣開始,終止于M1脈。亞外緣的黑色斑細小。中室的黑帶分離成二段。尾突較短,長度約為后翅的15%。臀角有1個缺刻。 后翅緣毛除尾突處外均為黃色。
前、后翅背面斑紋與正面基本相似,但前翅外緣第1-5黃色斑顏色較深,呈橙色。其外側有1條橙色帶,終止于Cu1脈,內側還有1條淡黃色帶。后翅外緣的半月斑略大,呈橙色。在亞外緣紅色斑之前,近前緣處有1塊橙色斑。亞外緣紅色斑與外緣青藍色斑之間呈黃黑色混雜。
雌、雄斑紋相同,但雌蝶的黃色往往要略深一些。
卵 立式卵,頂部圓滑,底部平,呈饅頭形。卵粒直徑0.969-1.00
mm,高0.721- 0.803 mm。初產(chǎn)時淡綠色,具珍珠光澤,孵化前變成黑褐色。卵集中成片產(chǎn)于寄主植物葉片的背面。
幼蟲 頭部堅硬,黑褐色,1~3齡時有光澤,老熟幼蟲無光澤,密被黑色剛毛。 單眼6枚,深黑色而光亮,半環(huán)狀排列。頭蓋縫淡褐色。胸腹部深紫黑色,體表剛毛叢共6行,分別為:亞背線 - 氣門上線叢2行;氣門下線叢2行;基線叢2行。其中氣門下線叢著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。各節(jié)的剛毛叢深黑發(fā)亮,中間常夾有1~2根白色的長剛毛。氣門長橢圓形,深黑色。
蛹 體型粗短,粗糙不平,具金屬光澤。體長15~16.5 mm,寬7.5~8.3 mm。初化之蛹頭胸部外觀濕潤,除翅芽淺綠色外,其余呈淺黃色,以后隨著蛹體干燥,色澤逐漸變深,呈紅棕色,最后整體呈茶褐色,且質地堅硬。蛹背面:頭端有排列整齊的4個突起,其后方有2個突起。胸部遠比腹部窄,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;中胸寬大、鼓突;后胸較窄,有一細絲圍繞在后胸背面;胸部中央有蛻裂線。腹部可見10節(jié),第1~3腹節(jié)由窄到寬,第4與第5腹節(jié)之間可以上下活動。每一腹節(jié)有矩形褐色內凹塊5塊,中央一塊最寬,第一腹節(jié)中央凹塊兩側有乳白色斑一對。蛹腹面:頭部呈長方形;復眼半圓形,位于前方兩側,近觸角基部;上唇圓弧形,中央凸出。腹末端強烈向腹面彎曲,與體中軸成直角。
寄主:幼蟲取食馬兜鈴科(Aristolochiaceae)的杜衡(Asarum
forbesii)、華細辛(Asaru sidboldi)等植物。
生物學:一年發(fā)生1代,以蛹越夏、越冬,部位多在枝干或樹皮上、枯枝敗葉下及石塊縫隙中。成蟲于3、4月出現(xiàn),飛舞在潮濕的林間。卵初見于3月中旬,盛見于3月下旬、4月初。4月初至5月中旬為幼蟲活動期,5月上旬開始陸續(xù)化蛹。每一雌蝶的平均懷卵量為122粒,平均產(chǎn)卵量為23.5粒。本種己人工飼養(yǎng)繁殖成功。
分布:河南、山西、陜西、湖北、江蘇、浙江等省,是中國的特有種。
瀕危原因:本種分布局限我國東部平原及丘陵地區(qū)。該區(qū)人口稠密化與都市化以及大農(nóng)業(yè)化,極大地破壞了本種的棲息與生存條件,加之多年來的貪夢采集與捕捉,已對該種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危機。
中華虎鳳蝶是我國特產(chǎn),著名的珍貴蝴蝶,其中華山亞種十分稀少,已被列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。IUCN紅皮書《受威脅的世界鳳蝶》列為K級(“險情”不詳類)。
[上一頁] [下一頁]
|